泌尿系统

排泄的概念

排泄:排出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,多余的水和无机盐,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

肾脏基本大体解剖结构

表层皮质,深部髓质。

皮质=肾小体(深入髓质的部分称肾柱)+肾小管。

髓质=肾锥体。

锥体根部-肾乳头-肾小盏-肾大盏-肾盂-输尿管

组织结构中的基本概念

肾单位:肾的基本功能单位(=肾小体+肾小管)

肾小体:=肾小球(血管球,与入球小动脉+出球小动脉相连)+肾小囊(包裹肾小球)

肾小管:单层上皮细胞组成。近球小管,髓袢细段,远球小管

肾单位的基本的结构形式,几类不同的肾单位(皮质和髓质,各自的特点,一个负责排泄和吸收,一个负责浓缩和稀释,因为小管的长度的不同)

肾单位可以分为皮质肾单位和髓质肾单位

皮质肾单位:占比高。入球小动脉比出球粗,髓袢短

髓质肾单位:占比低。髓袢长,肾小球体积大。出球小动脉=网状毛细血管+U形直小血管

集合管:在尿浓缩中起作用

肾小球旁器(参与肾素的释放与调节)=球旁细胞+致密斑+球外系膜细胞

肾脏血流的基本特点

  1. 供应很丰富,而且分布不均匀,血管阻力小

  2. 腹主A →肾A →叶间A →弓形A → 小叶间A→入球小A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→出球小A肾小管毛细血管网 →小叶间V →弓形V →叶间V→肾V

正常尿液理化性质、尿的生成过程:滤过(位置、GFR、滤过分数、滤过膜及其通透性、动力、影响因素)

尿液的生成:

  1.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;
  2.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;
  3.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

位置:血液流过 肾小球,滤出到 肾小囊 中

肾小球滤过率GFR: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

滤过分数: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


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取决于: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,有效滤过压

肾小球滤过膜结构:内皮,基膜层,足细胞小突起(防止蛋白质漏出)

血-尿屏障:3层屏障,足细胞被认为是最后一道屏障。血液-滤过膜-肾小囊(原尿)

通透性:取决于分子质量大小和所带电荷(正电荷容易过)


动力:有效滤过压

有效滤过压=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- (血浆胶体渗透压+肾小囊内压)

入球小动脉最高,出球小动脉最低


影响因素:滤过膜和有效滤过压的变化

滤过膜:滤过膜的通透性,有效滤过面积

有效滤过压:毛细血管血压(大量失血-滤过率下降-无尿,入球小动脉舒张-血压↑-滤过率↑),肾小囊内压(结石-滤过率↓),血浆胶体渗透压(血浆蛋白浓度)

重吸收的特点(重吸收——最主要的重吸收部位,分别吸收了什么物质,不可吸收的东西,超过吸收上限的东西(eg糖),糖的阈值)

概念:原尿中的成分经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血液中

选择性重吸收:葡萄糖全部重吸收,水和电解质大部分重吸收,尿素等代谢产物少部分重吸收,肝酐不重吸收

有限性重吸收:血糖浓度过高,超出重吸收限度,则多余部分被排出体外

各段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不同:近球小管-主要部位(回收氨基酸,葡萄糖,大部分水和无机盐。微绒毛发达),远球小管/髓袢/集合管(回收无机盐-水盐平衡/酸碱平衡)

钠重吸收的主要方式\回漏与定比现象\醛固酮的影响、水重吸收的主要方式\ADH的影响、碳酸氢根\葡萄糖的重吸收

Na+Na^+ 重吸收

Na泵主动转运,主要-近球小管

回漏:Na+和水通过紧密连接漏回小管腔内

定比:球管平衡,重吸收/滤过率=65-70%

Na+的重吸收量=主动重吸收量 - 回漏量

醛固酮:远曲小管-钠泵主动转运-受醛固酮调节

ClCl^- 的重吸收

近球小管-伴随着Na的被动重吸收(钠的重吸收造成电位差);

髓袢-伴随着Na的继发性主动重吸收

水的重吸收

通过渗透作用,随溶质的吸收而被动重吸收。

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变化最大

脑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(ADH)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

K+K^+ 的重吸收与分泌

重吸收:近球小管最多。基本都被吸收完了。主动转运

分泌:最终排出的K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而来

HCO3HCO_3^- 的重吸收

CO2CO_2 的形式重吸收

葡萄糖的重吸收

主要-近曲小管

主动转运:Na-葡萄糖同向转运——一旦载体蛋白饱和,则到达转运上限

葡萄糖的最大转运量(TMG,出现糖尿),肾糖阈(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)

K+\H+\NH4的分泌、影响小管功能的因素

K+\H+\NH4的分泌

K+的分泌:K+Na+K^+-Na^+交换,促进Na的重吸收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

H+的分泌:H+Na+H^+-Na^+交换,维持酸碱平衡。近曲小管分泌

NH3的分泌:促进排酸,增加NaHCO3NaHCO_3的重吸收,维持酸碱平衡。远球小管和集合管分泌

影响小管功能的因素——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

  1. 小管液的溶质浓度:溶质浓度↑,小管液渗透压↑,尿液↑——渗透利尿(甘露醇)

  2. 肾小球滤过率:球-管平衡。

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小球的滤过率=6570%\frac{肾小管的重吸收}{肾小球的滤过率}=65\backsim70\%

泵漏模式:回收量 = 泵 – 漏

尿的浓缩与稀释:小管液量与渗透压变化的规律、髓质高渗梯度、直小血管的功能、浓缩尿与稀释尿形成的机理(受到垂体的调节-抗利尿激素)

尿液的稀释:主要发生在髓袢生支粗段。(髓袢:重吸收NaCl,不吸收水)+(远曲小管和集合管:ADH释放↓,水重吸收↓)

尿液的浓缩:(动力:肾髓质间质高渗)+(ADH↑,水重吸收↑)

髓质高渗梯度是浓缩尿的必要条件,只有髓袢的肾才能形成浓缩尿。组织液浓度/血浆渗透浓度↑,小管液不断进入组织间液。

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机制:逆流倍增。U型管+主动重吸收NaClNaCl

直小血管-逆流交换机制:维持高渗状态

直小血管作用:留住溶质,带走水分。越往底部溶质越多

“逆流”:原尿延肾小管先从皮质到髓质内带再返流回皮质的过程

“倍增”:这一过程将肾小管浓缩原尿的效率提高了一倍

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集合管
稀释尿 主动转运NaCl,对水不通透→低渗 ADH↓,水重吸收↓→低渗 ADH↓,水重吸收↓→低渗
浓缩尿 主动转运NaCl,对水不通透→低渗 ADH↑,水重吸收↑→等渗 肾髓质间质高渗→高渗

调节:肾血量的自身调节、神经体液调节肾血量

原尿→肾小球的滤过作用→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→终尿

肾小球的滤过率:取决于毛细血管血压←肾血流量

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:小管液溶质浓度+球馆平衡←肾血流量

肾血流量的调节:自身调节+肾血流的神经和体液调节

肾血流的自身调节

动脉血压一定范围内波动,肾脏通过自身内部变化保持肾血流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——保持滤过率相对稳定

神经体液调节

神经:交感神经——缩血管

体液: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——缩血管,血流量↓

肾小管及其集合管机能的调节:ADH/醛固酮调节肾小管功能

抗利尿激素ADH

分泌:下丘脑视上核、室旁核

储存:神经垂体

作用: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水通透性↑,水重吸收↑,尿液浓缩,尿量↓

ADH释放的有效刺激主要是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增高,循环血量的减少,动脉血压的改变

醛固酮

来源:肾上腺皮质球状带

作用: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保钠排钾,水随钠重吸收,尿量↓

机制: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受体,诱导蛋白质合成,增加钠泵转运和钠通透性,进而导致钾的分泌增加

  1. 血浆中高钾低钠,醛固酮↑;

  2. 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。

  • 血管紧张素作用:缩血管升血压+刺激分泌醛固酮

  • 调节肾素:肾血流量↓,肾交感神经兴奋,去甲肾上腺素↑,肾上腺素↑→肾素↑

排尿反射基本过程

  • 感受器: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
  • 传入纤维:盆神经
  • 初级中枢:骶髓
  • 高级中枢:大脑皮质
  • 传出纤维:盆神经
  • 效应器:逼尿肌(收缩)和内括约肌(舒张)

“最”

肾小球上皮细胞: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

近球小管重吸收物质种类最多,数量最大

近球小管是肾小管中最粗的一段

重点

  • 泵和漏的模式——近球远球髓袢之间的差别

  • 渗透压变化的规律

  • 尿的形成和浓缩的机理在什么地方——收到神经垂体的调节。等渗水,净水

  • 丘脑和核团负责合成,神经垂体负责储存和分泌

  • 内分泌-血液循环

  • 等渗水,清水,高渗水,甘露醇,出汗,失血的反应和机制


声明:此blog内容为上课笔记,仅为分享使用。部分图片和内容取材于课本、老师课件、网络。如果有侵权,请联系aursus.blog@gmail.com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