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化系统

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和意义

消化:食物在消化管内分解为小分子物质

吸收: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

消化方式:机械消化(消化管运动将食物磨碎推动-物理),化学消化(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-化学)

消化器官

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/ 消化道平滑肌活动特点

一般特性:兴奋性较低,收缩缓慢;自律性;紧张性(紧张性的收缩);富有伸展性;功能合胞体特性

电生理特性:

静息电位 K外流
基本电节律(慢波) 机械阈-Ca+少量内流
动作电位-在慢波去极化基础上发生的 电阈 去极化 -Ca+内流 复极化-K外流

消化腺及其分泌特点

改变pH;分解作用;稀释食物;分泌粘液抗体和液体,保护作用

胃肠激素——体液调节消化器官的运动

概念:胃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

作用:1,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;2,调节其他激素分泌,营养作用

胃内消化

胃酸,胃蛋白酶原,内因子,黏液-碳酸氢盐屏障

紧张性收缩,容受性舒张(增加存储容量-特有),蠕动,排空,呕吐

小肠内消化

胰液(碱性):HCO3HCO_3^-含量高(中和胃酸,提供偏碱pH环境),消化酶(蛋白,脂肪,淀粉)等

胆汁:脂肪的消化与吸收

小肠液:保护作用(中和胃酸),消化作用(蛋白),稀释作用(利于吸收)

运动:紧张性收缩,分节运动(特有),蠕动

消化与吸收

胆汁排入通道:肝→胆小管→肝小叶→肝总管→胆总管→胆囊(储存)→胆总管→十二指肠大乳头→十二指肠

肝: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,右大左小

胃排空速度(快→慢):糖→蛋白质→脂肪

小肠:消化吸收的主要部分。十二指肠乳头:导管末端开口处

消化管壁的结构:黏膜,黏膜下层,肌层,外膜

食物的消化吸收

主要的吸收部位:小肠(十二指肠和空肠为主,回肠作为储备)

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:

  1. 吸收面积大:最长,绒毛,皱褶,微绒毛
  2. 动力保证:平滑肌-绒毛节律性摆动
  3. 时间保证:停留时间长
  4. 已被消化成小分子物质
-吸收速度:葡萄糖,半乳糖最大 -逆浓度差的主动转运过程,能量来自钠泵,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
脂肪 与胆盐结合
蛋白质 -继发性主动转运,Na+​​Na^+​​-氨基酸转运体,Na+Na^+​​-肽转运体 -中性氨基酸转运速度最快,肽的转运速度>氨基酸
-被动吸收,跨细胞和旁细胞两种途径被吸收。 -动力:各种溶质的渗透压
无机盐 吸收速度:单价碱性>多价碱性,与钙结合不能吸收 钠:主动吸收——易化扩散——小肠 铁:主动吸收——主动转运——十二指肠和空肠 钙:主动吸收——水溶状态——十二指肠

胃酸与胃粘膜屏障

胃酸-盐酸:存在形式(游离酸-多 和 结合酸)

胃酸作用:1)杀死细菌;2)提供酸性环境(钙铁吸收,促进消化液分泌,激活胃蛋白酶原);3)蛋白质变性

黏液:成分-糖蛋白,形成凝胶保护层,减少机械损伤

黏液-碳酸氢盐屏障:HCO3HCO_3^-与胃黏液结合形成的,作用:①保护胃黏膜免受H^+的侵蚀,②pH=7的环境使胃蛋白酶丧失活性

黏膜上皮:防止胃液内高浓度的盐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蚀

消化器官活动的反射性调节

支配消化器官的神经:外来神经(交感神经+副交感神经)+内在神经(黏膜下神经丛+肌间神经丛)

外来神经:交感-NE-抑制;副交感-迷走-ACh-兴奋(参考下图,注意区别)

内在神经(壁内神经丛):含有感觉神经元,运动神经元,中间神经元

食物对消化管壁的刺激,直接通过壁内神经丛引起反应——局部反射

消化器官活动的反射性调节:食物刺激,引起反射——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

条件反射:望梅止渴

非条件反射:食物对口腔黏膜的机械,温度,味觉感受器刺激

“最”

小肠: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

胃: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

肝:人体中最大的腺体

消化管是身体内最大、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

胃液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

胰液:最重要发消化液

肠内消化是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

小肠:能力最强、种类最多

课后习题

  1. 哪个吸收的快,消化得快,哪个吸收得慢,消化得慢

  2. 淀粉/蛋白质/脂肪

  3. 最主要的吸收位置

  4. “胃黏膜的屏障和胃酸之间的关系"转换为"为什么用溶酶菌?"

  5.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点


声明:此blog内容为上课笔记,仅为分享使用。部分图片和内容取材于课本、老师课件、网络。如果有侵权,请联系aursus.blog@gmail.com删除。